用户名 :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搜:

首页

行业聚焦

市场动态

市场分析

数据统计

慧通服务

您的位置:首页 > 饲料生产+消费 > 市场分析 >

分析:数字游戏—2015年国产饲料2亿吨 Top

分析:数字游戏—2015年国产饲料2亿吨
时间:2012-02-14 17:00 来源:慧通农牧资讯 作者:张晓萌 点击:
日前,农业部颁布了《饲料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国饲料总产量达到2亿吨,比2010年1.62亿吨的总产量再提升23%。其中,配合饲料产量1.68亿吨,浓缩饲料产量2600万吨

慧通报道:慧通报道:

日前,农业部颁布了《饲料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国饲料总产量达到2亿吨,比2010年1.62亿吨的总产量再提升23%。其中,配合饲料产量1.68亿吨,浓缩饲料产量2600万吨,预混合饲料产量600万吨。为了实现2亿吨饲料产量的目标,我们需要做什么?或者说我们能够做什么?2亿吨的目标现实吗……?我们先把1.62亿吨的基数是否可靠放在一边不论,而从近几年来中国养殖市场的发展状况,饲料原料的供给能力,饲料企业产能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实现2亿吨饲料产量目标的现实性有几分可靠。

一,从养殖市场的发展看饲料需求市场的发展空间
中国养殖业从70年代末开始以产业化的模式发展到现在,已经经历30多年。在98年以前,从生猪到蛋禽、肉禽、水产、反刍以及其他特种动物养殖业,几乎所有品种的养殖发展都可谓顺风顺水。但到了98年,整个养殖市场的发展开始变得不顺利起来。生猪养殖市场开始逐步进入了以三年为一周期的调整期,出现了两年好一年差的发展局面,生猪养殖市场出现阶段性过剩的预兆开始首度显现。到了2005年,过去好两年差一年的三年一周期被压缩成了两年,市场调整频率呈现出明显加快的势头。这一方面充分反映出中国生猪养殖出栏总量不但已经完全能够满足居民的猪肉消费,而且已经在不断的出现阶段性过剩,所以养殖市场不得不用更短的时间来对市场自身进行调整,在消化掉剩余的产量之后,再展开新一轮的发展。

而禽蛋养殖市场、肉禽养殖市场以及水产养殖、反刍养殖市场一样都没有能逃过劫难。就拿蛋鸡养殖市场最近一期的“悲剧”事件来看,从2007年11月开始一直到2010年5月份,全行业整体亏损时间长达30个月;而肉鸡养殖市场从2002年开始,在每年七个左右的养殖周期中,已经不能以“年”为周期来表达市场的调整频率了,好两月差一月或者好一月差三月都已经成为家常便饭。

我们以2005年为时间分割线,把05年前后中国养殖市场不断出现的市场调整成因及结构作了清晰的对比分析,再结合近年来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中国居民人均年收入水平、居民年均生活成本支出水平、以及中国养殖畜禽水产品出口数量等相关数据之后得到的结论显示:相对于目前中国局民的收入水平及生活成本支出水平,在正常情况下,中国养殖市场目前的发展规模及畜禽水产品供应能力不但已经完全能够满足居民的市场需求,并已经出现阶段性相对过剩,而不断出现的市场调整就是市场供应出现阶段性相对过剩的最好证明。未来几年,中国养殖市场的发展空间已经非常有限,理论上年年保持持续性正增长的可能性很小。而生猪养殖市场在2007年和2011年出现的供应危机,并不是市场本身供应能力不足的表现,而是养殖市场本身在疫情、养殖结构及资本调整、饲料成本上涨等的综合作用下,调整过度的表现。

也就是说,从养殖市场的发展状况来说,市场继续扩大性发展的空间在未来几年内是非常有限的,根本不具备在2011-2015年的五年间每年“完成”4%左右增长率的能力。因此,养殖市场本身对饲料的需求并不支持饲料产量能够实现如此大比例的增长。

二,从原料市场的供应能力看饲料产量的提升空间
原料供应作为饲料工业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其供应能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饲料成本的高低和饲料产量的增长潜力。因此,饲料原料的供应结构状况对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发展饲料工业产业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中国的饲料原料供应市场而言,在经历了30多年的市场发展之后,无论是能量原料、还是蛋白原料、以及饲料添加剂等的配套发展都已经趋于成熟,对支持全国饲料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近年来中国的饲料原料供应市场,已经不是铁板一块,甚至于说原料供应已经是危机四伏也并非是危言耸听了。除添加剂类原料总体上供大于求、需要寻求海外市场进行销售之外,全国的能量原料供应已经陷入全面危机当中,蛋白原料供应短缺的矛盾在多年前就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由于玉米、豆粕、菜粕、棉粕及鱼粉五大主要饲料原料的总需求在中国饲料原料总需求中的比重接近55%,因此,我们通过对这五大主要原料供应结构状况的分析,就能够对2亿吨饲料产量目标实现的可行性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1,玉米:
玉米是中国饲料原料中最重要的原料之一,占饲料原料需求总量的30%左右,也是最大的能量原料供应主体。慧通农牧信息资讯&饲料研究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从饲用玉米需求层面上,近几年来中国每年用于饲用的玉米几乎占到中国玉米需求总量的近70%左右,年均消耗总量在9500-9700万吨之间。从05年开始,随着工业用玉米需求量的快速增长,本来供需就已经逐步接近平衡点的玉米,开始出现紧平衡状态,这一点从玉米价格的逐年上涨就能够给予最充分的说明。到2009年,中国玉米供应短缺危机呈进一步“恶化”态势;到2010年,为了满足玉米需求,中国破天荒的第一次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大批量的进口玉米超过150万吨。与此同时,300多万吨的DDGS进口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玉米进行补缺。此外,饲料企业、养殖企业还不得不将目光转向小麦,饲用小麦的需求量迅速提升,到2010年底,预计中国的饲用小麦已经由之前每年约700万吨左右的需求量跃升至1000万吨左右。如果按照《规划》目标来推算,到2015年中国饲用玉米需求将达到1.57亿吨,这个产量已经超过了当年的实际玉米产量,也就是说,要满足中国玉米需求总量,缺口将超过4500万吨。

从玉米供应层面来看,尽管政府数据显示到2010年中国的玉米总产量已经达到1.65亿吨(国际统计局最新数据,2011年的产量被预测为1.92亿吨,玩数字游戏的气氛已经越来越浓),但这个数据的可靠性却十分可疑。慧通农牧信息资讯饲料研究部通过多年跟踪中国玉米需求市场数据,然后进行反推之后得到的结论显示,近年来中国每年的玉米实际产量一直在1.5亿吨上下徘徊。而试图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或者单产来提高玉米产量,也没有现实意义。此外,试图通过使用更多的小麦来替代玉米的做法,也不是长久之计,中国每年的小麦产量也就是1亿吨左右,处于基本够用的水平,不会有太多的潜力可挖。因此,从目前来看,中国的饲用玉米供应都已经难以为继,要想用更多的玉米来满足饲料生产的需求,除非大量进口或者最终不得不使用玉米转基因技术来扩大产量。

2豆粕:
中国的大豆供应市场早已经被国际大豆“破局”,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每年1000万吨左右的国产大豆中,只有300万吨左右用于压榨,其余的大豆需求全部都得依赖于进口。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已经达到80%以上的现实已经无法更改,所以中国政府早已经放弃了通过扩大自产大豆产量来对大豆供应进行“救市”的诉求。因此,在国产大豆对饲用豆粕的贡献已经“不值得一提”的情况下,只要有足够的外汇储备,中国饲用豆粕的需求依赖于国际市场大豆的“救济”,暂时还不会出现“缺货”的可能。不仅如此,每当中国的油菜籽以及棉花或者花生减产导致菜棉粕或者花生粕供应短缺时,屡屡用豆粕来填补空缺也时有发生都已经不是什么大惊小怪的问题了。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饲用植物性蛋白原料的供应能力,满足饲料产量的继续“扩容”暂时不存在什么问题,只是成本的高低问题而已。毕竟按照《规划》目标推算,要满足2亿吨饲料所需要的豆粕,中国每年的进口大豆将达到7500万吨以上。也就是说,届时中国每年的大豆进口量占国际贸易总量的比重将由目前的30%左右升高只50%左右。也不知道中国养殖业和饲料加工业是否能够承受得起由美国人掌控的由此带来的成本变动风险。

3,菜棉粕:
中国的饲用菜棉粕出现空缺在05年以前就已经完全显现,每年近600万吨的菜粕需求和近700万吨的棉粕需求,对应着每年940万吨左右的油菜籽和880万吨的皮棉,但实际上中国自产的油菜籽和棉花产量也一样无法满足这个需求量。我们同样采用了多年来跟踪菜棉粕需求市场数据结构进行反推的方法,圈定中国近几年来每年的油菜籽和皮棉产量分别为700万吨和670万吨,对应的菜棉粕产量分别为420万吨和535万吨,也就是说菜棉粕的供应分别存在180万吨和165万吨的缺口。而这个缺口,实际上一直在通过进口油菜籽和菜粕或用豆粕进行替代的办法来解决(近几年也用进口DDGS填补了相当部分的棉粕供应缺口)。因此,在国产油菜籽和棉花继续扩产没有希望的背景下,如果饲料产量继续扩大,则菜棉粕供应短缺的缺口也势必进一步扩大。而通过其他蛋白类原料的替代来填补空缺的方式虽然仍然能够解决供应短缺的问题,但同时也不得不承担起更大的输入性成本上涨的风险。

4,鱼粉:
对于中国饲用鱼粉而言,自2002年以来已经低于30万吨的自产量早就已经无法满足国内需求,而不得不大量依赖于进口了。近年来,中国每年的鱼粉进口量在100-150万吨左右,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已经超过80%。而全球渔业资源供应紧张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水体污染和过度捕捞已经导致全球渔业资源日渐减少。作为我国主要的鱼粉供应国—秘鲁和智利的鱼粉生产形势也一样不容乐观。从05年开始,国际鱼粉市场价格就开始逐年上涨,到了08年,国际鱼粉供应形势进一步恶化,导致国内进口鱼粉常常在不经意间单价过万,早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闻事件了。在进口鱼粉价格维持在9000元每吨成为常态的情况下,中国饲料企业不得不纷纷寻找鱼粉替代品,减少鱼粉添加量,而最后总体来看,大多数的饲料企业只有在高档乳猪料和特种水产料中的添加量没有做过多的调整,但即便如此,中国每年的进口鱼粉也仍然需要100万吨左右来维持,再要继续压缩需求的可能性已经不大。如果中国饲用鱼粉需求继续扩大,理论上看,国际市场对中国市场的供应量由100-150扩大到160-200万吨,应该说也是没有问题的,问题的关键是由此推高的国际采购成本。届时,中国国内最低10000元/吨左右的进口鱼粉价格也许都不会是什么稀罕事情。

通过五大主要饲料原料的供应市场结构的分析,我们知道中国自产饲用能量原料和蛋白原料都已经无法满足饲料产量进一步扩大的需求,要满足饲料产量进一步扩大的需求,通过进口补缺的方法将成为无奈的唯一选择,中国养殖及饲料生产业也将因此承担更高的采购成本。而对于其他的饲用能量原料、蛋白原料以及填充料原料,更多的都属于农产品深加工副产品。而中国的农产品供应,目前来看,除稻谷供应较为安全之外,其余的农产品供应能力几乎都没过更多的空间可以扩展,因此,其副产品产量扩大的可能性又能有多少呢。

三,从饲料企业的产能结构看饲料产量的扩展空间
从我国工业饲料生产企业的装机产能来看,到2010年末,停产超过1年的饲料企业不计算在内,中国实际在产的饲料企业约1.1万家左右。如果我们按照每台设备单班生产时间为八小时、每年按照300天的工作时间,以最保守的计算方法统计。则理论上全国在产企业的全价料单班产能为7480万吨、浓缩料产能3780万吨、预混料产能430万吨,全国单班总产能达到1.17亿吨。由于生产全价料和浓缩料的设备是可以通用的,因此,设备方面完全可以进行调剂生产。也就是说,从理论数据看,无论是全价料,还是浓缩料抑或预混料,其全国的产能方面是完全能够确保实现2015年全国饲料总产量2亿吨的目标的。

四,结论:2015年,中国实际饲料产量达到2亿吨的目标无法实现
从养殖市场实际需求,到饲料原料供应市场结构,以及饲料生产企业装机产能三大主要方面来看,到2015年末,中国2亿吨饲料总产量的目标很难实现。根据慧通农牧信息资讯&饲料研究部多年来对中国饲料市场的跟踪统计及研究,我们认为,到2015年,中国饲料实际总产量超过1.3亿吨的可能性不大。

图表:2010年-2015年中国饲料年度总产量数据预测柱形图(单位:万吨)


备注:数据来源于慧通农牧信息资讯&养殖与饲料研究部(2012-2015年数据为预测)。

养殖市场的实际需求是最重要的方面,没有需求的供给,绝对没有实际意义,也没有长期意义;而主要饲料原料的供应能力则是第二重要的影响因素。短期内或者阶段性的原料供应短缺,通过替代或者国际市场采购的方式可以实现原料供应调剂。但长期的供应短缺,则将成为影响生产、影响成本的致命因素。中国养殖市场的高成本,已经成为助推畜禽水产品价格走高的罪魁祸首。而通过大批量的国际市场采购来实现原料的充足供应,则是中国养殖业难以承受的灾难。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未来几年中国主要饲料原料成本特别是大宗能量原料成本再度大幅走高,则浓缩料和预混料产量的大幅下降,将快速推高全价料的产量和比重,那中国饲料总产量实现快速增长则是非常有可能的事情,但这种情况的出现也将改变十二五饲料产量目标中全浓预三大品种的比重和数量结构,目标一样没有实现。更何况,到2010年末,中国实际的饲料产量在1.15-1.30亿吨之间,与政府公布的1.62亿吨的产量数据相比本来就已经存在近30%的差距。挤掉其中的水分之后,2亿吨的饲料产量目标也就变得更加遥远了。给一点灰色幽默的是,到2015年要实现2亿吨饲料产量的目标,唯一的途径只有一条,那就是把数字游戏继续玩下去,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文章来源:慧通农牧信息资讯﹠养殖与饲料研究部,欢迎交流垂询!


 

最新资讯

月报:2012年9月中国饲料市场月度分析报告 9月份,中国工业饲料市场继续维持低度稳定增长

热门

推荐